- 1、切图与切片
- 2、切片的基本操作及其技巧
- 3、导出操作
- 4、改进切图流程
- 5、自动切图-将单独图层直接生成一张图片
- 6、SVG和WebP格式的导出(矢量图格式)
- 7、抽出资源
- 8、复制CSS
- 9、图层管理
1、切图与切片
切片工具(C):用于切片的工具
切片选择工具(C):用于移动和调整切片大小的工具;属性面板有隐藏和显示自动切片,显示后能看到灰色的自动切片
传统切图方式:手动将需要的图片分别切好
简单切图方式:
- 根据自己的需要,将图片用四条参考线(在左面或上面的标尺上能拖下一根参考线)框起来
- 然后选择切片工具,点击属性中的
基于参考线的切片,将图片中多余的切片右键删掉 - 选择所需要的切片进行导出
注意:为了防止参考线看起来过于密集,可以先使用裁剪工具,将网页切为数块,然后再进行切片
2、切片的基本操作及其技巧
参考线的删除和隐藏:选择移动工具后,把参考线拖动回标尺,就能将其删除
如果只是想临时隐藏参考线,可以点击视图>显示>参考线,也可以使用快捷键Ctrl + ;
如果想删除所有的参考线,可以点击视图>清除参考线
3、导出操作
导出切片:Alt+Shift+Ctrl+S(文件>存储为web所用格式)
根据实际情况选择PNG-24或其他格式
4、改进切图流程
利用PS的脚本,可以进行一种更加快捷且精准的切图方法
特点:
- 计算机自动计算,尺寸更精确,更省力
- 由于图片大小不确定,较为费时
- 对PSD要求极高,否则切片几乎不可用
方法:
- 单击
文件>脚本>将图层导出到文件 - 文件类型:
PNG-24 - 勾选:
透明区域,交错和裁剪图层 - 注意: 1. 图片的阴影会被保留下来 2. 图片的命名与图层的名称有关,如果网页设计已经事先把每个图层命名,就不需要再导出后再调整图片名称
5、自动切图-将单独图层直接生成一张图片
编辑>首选项>增效工具>将启用生成器勾选(重启软件生效)
勾选文件>生成>图像资源,在文件夹中出现assets空文件夹
给图层重命名,加上格式名,此图层已经在assets文件夹中产生相应格式的图片,如:.png或.jpg
如果想删除某图片,只需将图层的格式名删除,此图片就会自动在assets文件夹中消失
如果想要图片质量为jpg的80%,只需将格式命名为.jpg8;如果只写jpg或jpg10,则默认为最佳品质
PNG8和PNG24透明度不同,PNG8后面会有一条白边
如果网页设计时能直接把图层命名(如button.png),图片就可以直接保存生成,省去切图过程
注意:针对Retina屏幕,图片命名需要进行Retina优化,如:200%XXX @2x.jpg(宽度和高度增大一倍)
6、SVG和WebP格式的导出(矢量图格式)
格式名为.svg或.WebP * 在文件夹中找到此文件,查看源代码,可进行微调
7、抽出资源
找到图层,选择文件>抽出资源
可以找到需要的图层,选择抽出格式,单击抽出
8、复制CSS
图层上并非外部引用的内容
点击图层>复制CSS
单击后,代码已经生成,粘贴后会自动命名一个class,直接在html元素上使用即可,如:.line{ }
9、图层管理
图层面板内可选择类型:按名称,颜色,属性等等来寻找图层
点击智能对象,只留下搜索的图层,其他图层都会被隐藏